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陳平:中國三年一定會發生革命




「中國大陸的經濟已走不下去!中國三年一定會發生革命。即便是中國第五代的領導人也改變不了這大趨勢!」——陽光時務創辦人 陳平 



台灣《新新聞》訪問陳平:與習近平兩代深交,陳平看中國:三年內一定亂!

原文:http://ppt.cc/N6Tn

從改革、經商到媒體人

「紅二代」的陳平在八九民運發生之後,離開中共中央智庫,下海做生意,與洛克菲勒合資成立公司,以併購企業賺了大錢,讓他有機會做最想望且十分昂貴的消費──經營媒體,做為促進中國改革的發聲平台。他接受本刊專訪,對兩岸三地的重要議題侃侃而談,言詞犀利,毫不保留。

撰文;編輯部 採訪:古碧玲、蘇鵬元、陳東豪

從沒想過自己會經商,卻靠著經商買下電子媒體、辦紙本媒體、辦記錄片展,更讓這些媒體成為香港呼籲中國大陸民主改革的前哨站,《陽光時務》週刊創辦人陳平經常往來於世界各地,這一天,來到《新新聞》的辦公室。

和《陽光時務》夥伴們才剛吃完阜杭豆漿燒餅的陳平,一邊擦著滿頭汗,一邊談著他對中國大陸、台灣、香港、西藏、媒體的看法,聲音宏亮高亢,即便經商逾二十三年,談到這些話題,他仍熱血沸騰,猶如上世紀八○年那追隨胡耀邦、趙紫陽等中共領導人改革的年輕小夥子,言詞犀利,毫不保留。

七、八○年代,中共元老習仲勛(習近平之父)考察深圳特區,「紅二代」的陳平都跟在身旁;陳平也常翹著二郎腿在胡耀邦、趙紫陽、萬里面前意興風發暢談改革構思;八九民運發生之後,陳平離開中共中央智庫,下海做生意,因緣際會與洛克菲勒合資成立公司,並開始以併購企業為業,這些成功讓他有機會做最想望且十分昂貴的消費──經營媒體,以做為促進中國改革的發聲平台。

陳平買下「陽光衛視」,卻在二○○九年在中國境內遭到禁播,他索性遷到香港;前年,他創辦數位版的《陽光時務》週刊,更在紙本媒體式微難擋的趨勢下,他於去年逆向操作,創辦了紙本版,與數位版雙腳並行。

「數位的iPad版確實是我的想法,可是在紙本發行後,居然是數位版的三十幾倍!我都搞不懂了!」陳平辦媒體,賠了一卡車資本,屢屢被評為「不識時務」之舉,可是陳平卻認為賺錢對自己的意義本來就不大,他努力賺錢「消費」在投入辦社會公器的媒體上,終不悔;雖然他深信有一天辦媒體或許能取得極大的商業利益,但這天來到之前,「我只有選擇以消費之心而為之,方可持續堅持也。」

談中國
三年一定會發生革命
第五代領導人也無法阻止

近日,《南方周末》元旦獻詞遭竄改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陽光時務》週刊卻大量進用優秀的南方報業團退除役編輯人員。陳平認為,南方事件是個偶然,是中宣部官僚奴才管理心態,想表現迎合新主子、錯判下屬反應的偶發事件;卻也是必然,因為民心思變,但中共中層官僚仍生活在主奴的狹窄文化中。「這種逆淘汰制,只會做兩頭不討好的事、兩頭惹亂,做的事都是加速中共統治的瓦解!」

心心念念繫著中國民主改革的陳平,談到中國的發展趨勢,他斬釘截鐵地說,「中國三年一定會發生革命,即便是中國第五代的領導人也改變不了這大趨勢!」陳平更預測,革命最終是來自於社會大規模的抗爭中,最後走向結束一黨專制,開放報禁與黨禁。「這規模愈來愈大的抗爭,可能你們很快就看得到。」

在八○年代,由於置身於趙紫陽智囊團中,陳平熟識多位現今第五代領導人,他認為,這一代的領導人和上幾代不一樣,「第一、起碼我熟悉瞭解的習近平、俞正聲、王岐山、張高麗等的人品,都還是好人;他們不會像鄧小平那一代那麼心狠手辣,用國防軍來鎮壓;他們也不會像鄧之後的領導人般不擇手段,連綁架等流氓黑社會手段全用上;但這一代,只是很難再做到像八○年代胡、趙(胡耀邦、趙紫陽)那樣的政治改革,讓大家跟著走。」

「他們雖然說一定要改,但怎麼改?仔細看都是空話!」陳平觀察十八大如此推斷道:第一、受中共龐大既得利益集團的限制,這些領導人有些心裡想的說不出來;第二、他們畢竟在這官僚系統三十多年,期間所接觸、所認識的知識信息還是既有的體制下,受到局限,這兩點導致說的是空話。然而,陳平仍肯定第五代領導人至少不斷地釋放出改革的善意。

陳平認為最好的狀況是:「民間強大的改革壓力和統治集團裡的這些人品好、有良知、願意改的最高層順水推舟、順應民心。」

除此外,在八○年代曾參與制定對外開放等經濟改革戰略,對大陸經濟狀況知之甚深的陳平剖析:「中國大陸的經濟已走不下去!」其主因在於官僚利益集團在國民經濟中所掠奪的成分太大了,「就像一個家庭如果不幹活的人太多,這家庭必定垮掉;一個公司也是,如果都是不做事的管理層,而且管理層還要多吃多占多喝多要,肯定要垮掉,但公司內有老闆、外有市場管他;那麼一個政權他不讓人管他,所以走到今天這地步。」

看到大陸許多地方政府樓蓋得比白宮還豪華,陳平十分心痛,「現在很多地方政府工資都發不出來,很奇怪,一年中央財政十幾兆,加上地方財政,再加上各種稅費,加上壟斷國企幾乎要二、三十兆人民幣,占了GDP的七成左右,他就這樣還不夠花!很多都是揮霍掉了!要是進到人的口袋那還會拿出來消費。」

他深信明年就會表現出中共本身活不下的狀況,「到處都是財政危機,然後你指望右手拿剪刀砍掉自己的左手,怎麼可能?」所以陳平稱之為「革命」。

談台灣
把自己從高地變成窪地,活該
沒有得人心的氣魄和膽量

「活該!」問及陳平對台灣的看法,他劈頭就說這兩個字,「本身台灣是處在高地,他卻把自己從高地變成了窪地。」
陳平指出,一百多年來,華人社會仍是集權的「家天下」文化,面對西方文明的衝擊或殖民,華人在努力找尋一種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價值,試著接受這挑戰,「而台灣因為特殊的歷史和地理因素,走在最前面,它建立第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本身它應該是一個驕傲的事,是一面旗幟,是一座燈塔。可燈塔卻自己拿一塊布把自己蒙起來說『我沒燈』。」而台灣未能發揮制度高度、文化高度、經濟高度的感召力,陳平期期以為不該。他指出,中國大陸出口到世界上的分額光是台商投資就占了多少?「那麼何必要自認為很弱小呢?」所以他毫不客氣地用「活該」兩個字。

對於台灣常覺得自己要被大陸化了,自我審查,對中國不敢批評,「連一個艾未未在這裡的展覽都不敢去,要偷偷摸摸地去,羞愧不羞愧呀!」說到這,陳平認為無論台灣、香港、中國都是是還留著辮子的殘餘文化,「大家的辮子都沒剪乾淨,不被揪辮子難受,骨頭還是賤。奴才做了五千年!脊樑骨發育還沒完全成熟!」他提高聲量說:「台灣與香港的問題都是一個問題-頭上的辮子,都是『奴才人』,所以我才要把頭剃得光光的。」

對於台灣的妄自菲薄,陳平百思不得其解,「今天是誰到了台灣能感覺到平等平和,華人社會第一次有的制度與氛圍,確實是先進與光明,為何讓自己在大陸面前變矮?」陳平相信台灣只要不遮不掩,「理直氣壯地把台灣樹立在整個華人社會當中,我告訴你,不要去想怎麼搞經濟,經濟自然會飛起來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嘛,你台灣有得人心的條件,卻無得人心的氣魄和膽量。」

相較於生活經濟上依賴大陸的香港,陳平指出,台灣是自己縮小自己的發展空間。「我這次去美國感觸很深,二十年前,說到華人在美國的勢力,台灣最大;我這回去,都是大陸人了。」他也認為,台灣自己把市場讓出來,都跑到大陸去了,「大陸市場固然要占,不占白不占,但你不能只做大陸市場就忘記了其他市場,現在看不到提著皮箱在全世界跑的台商了,很少了。」所以他再三說,「活該!」


……全文未完,詳細內容請看本期周刊!

攝影:林旻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