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郎咸平:中國的金融危機開始爆發,而銀行危機已正式爆發




「中國的金融危機開始爆發,而銀行危機已正式爆發」,2013年3月16日,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在福建2013年中國(龍巖)區域經濟發展高峰論壇上作出以上論斷。去年8月,郎咸平已經指出,中國經濟資源過剩、產能過剩、中國債務危機、通脹危機、銀行危機等八大危機暗潮洶湧,蓄勢待發。

「中國的銀行危機已經爆發」

在2013年中國(龍巖)區域經濟發展高峰論壇上,郎咸平應邀就當前中國經濟問題做主題演講時表示,銀行危機源於中國債務危機的爆發,自2012年4月起,許多地方政府出現債券還款違約問題。雲南、四川、上海等省市出現地方政府債券大面積違約現象,利息支付不出。2012年6月1日以交通銀行股價首先跌破每股淨值為起點,中國的銀行危機正式爆發。

郎咸平說,中國目前有16家上市銀行,其中10家曾經跌破過每股淨值,包括交通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華夏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北京銀行和南京銀行。5家差點跌破每股淨值,包括寧波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農業銀行和建設銀行。世界上其它國家都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中國是唯一的。

「非銀行(金融)體系也開始爆發危機」

此外,郎咸平還認為:正規的銀行正在爆發危機,而非銀行(金融)體系危機也開始爆發。「很多地方債務、地產商、製造業商不向銀行借錢而向非正規渠道借錢總金額接近30萬億人民幣,接受這一龐大數額的影子銀行則成為中國另外一個可怕的金融危機。」

非銀行(金融)體系主要是指以民間借貸為主的影子銀行,包括地下金融等。早在2012年10月,中國銀行行長肖剛曾說,中國銀行業乃至金融業未來巨大的風險來自於以銀行理財產品為代表的影子銀行。

多家機構發佈報告稱中國金融危機出現跡象

與郎咸平觀點不謀而合的是,世界多家研究機構同時發佈報告稱,中國經濟出現危機或硬著陸。

日本野村證券近日發佈了題為《中國正在升起的金融風險》報告,稱中國已經出現金融危機跡象,導火索在房地產。

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在報告中引用了國際上著名的「5-30規則」對中國當前的(金融)槓桿水平進行分析,認為中國已經步入「5-30規則」的範圍內,預示著金融風險已經降臨。
「5-30規則」指的是在5年的時間內,以國內信貸規模與一國GDP之比(DCG)為代表的槓桿水平增長幅度超過30個百分點,之後該國就會迎來一輪金融危機。

野村證券認為,中國正在展現與西歐、日本、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之前的特徵。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開發商、信託公司和信用擔保公司等機構是本次潛在金融危機的重點雷區,而導火索在房地產市場。

與野村證券類似,美國著名投資銀行摩根大通也發佈了研究報告,調降中國股市的評級至「減持」,同時建議客戶減持中國股票,購買看空中國四大銀行的衍生品。摩根大通認為,目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並且通脹出現加速風險。

美國銀行美林證券最新的調查月報也顯示,由於再次擔心中國經濟會硬著陸,想加碼新興市場股票的基金經理人已由2月的43%降為3月的34%。這份報告還顯示,擔心中國硬著陸的投資人比例也由10%增加到18%。

中國經濟被指八大危機 蓄勢待發

自2011年底以來,郎咸平在中國各地做演講時多次強調,中國經濟已病入膏肓,危機隨時來臨。2012年5月,在郎咸平已經表示,嚴重的債務使得銀行的危機正在醞釀。

此外,郎咸平在演講中還提到了地方債務危機,他認為地方政府的債務危機將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和「美債危機」、「歐債危機」並列為世界三大危機,這是很可怕的,所有的中國老百姓都要為此付出慘痛代價。

2012年8月18日,郎咸平在北京璽源台的業主見面會上做不公開經濟講座演講時表示,中國經濟已出現資源過剩、產能過剩、中國債務危機、通脹危機、民營企業危機、銀行危機、房地產危機和消費危機,八大危機是中國經濟的一座活火山,目前正暗潮洶湧,就待某一天從地底噴薄而出。

2013年1月10日,郎咸平在交通銀行湖南省分行做經濟形勢分析時再次強調自己此前的觀點,中國經濟正遭遇「冰火」兩重天,製造業危機和產能過剩危機嚴重。並預言「2013年,大家回去哭吧!」他同時建議,投資者應該「儲備糧草(現金),準備過冬。」郎咸平還大膽斷言,2015年中國製造業將走向崩潰,中國經濟危機將全面爆發。

經濟學家郎咸平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博士,長江商學院(首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財務學講座教授。他曾任沃頓商學院、密西根州立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紐約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教授,同時曾任世界銀行、深交所和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局顧問。近年來,郎咸平關注中國經濟研究。


新聞來源:

中國經濟顯金融危機跡象
http://news.wenweipo.com/2013/03/21/IN1303210006.htm

大陸經濟學家論斷中國金融及銀行危機已爆發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3/21/n3828193.htm